中海知识产权欢迎您的光临!

地址:江苏省徐州鼓楼区二环北路荣盛商业广场808室
服务热线:0516-85959279
传真:0516-85959279
邮箱:ipzhonghai@163.com

公司简介
您现在的位置是:网站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

左拥大国重器右揽2.7万专利 大湾区这样拉动科创进度条

发布时间:2022/2/25 16:17:13

  文/制图 羊城晚报记者 黄婷

  去年年底,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4台谱仪完成了新型纳米复合材料、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6项国内外用户实验,用户来自上海、北京、东莞乃至国外的高等院校;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去年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,注册的产业化公司数量达38家;从2018年到2020年,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.49万件上升到2.79万件……

  耀眼的成绩单背后,由2019年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吹响的“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”的号角犹在耳畔。《纲要》提出,到2022年协同创新环境更加优化,创新要素加快集聚,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。

  从大科学装置到科技企业,不同创新载体的科技成果在时间的截面上浓缩成无数的点。串点为线,连线成面,交织成一幅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实力的进化图景。

  国之重器:

  再添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

  广州坐拥最多实验室

  时光倒回2006年,中国科学院正在为散裂中子源寻找合适的建设地点。几个月后,在与广东省深入对接和实地考察后,这一全世界第四台、中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最终选址广东东莞,也成为了首个在华南地区建设的大科学装置。

  从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以来,散裂中子源全球注册用户超过3400人,完成课题600多项,科学成果覆盖能源、物理、材料、生命科学等多个前沿交叉和高科技研发领域。值得一提的是,经过多年深耕,散裂中子源的大湾区用户约占1/3,并向港澳有序开放,香港城市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、澳门科技大学等单位已在散裂中子源开展了多项实验研究。

  散裂中子源是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起步较早的样本。近年来,一大批“国之重器”正在大湾区扎根,形成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。鹏城实验室、广州实验室加快建设、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、5G中高频器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、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;散裂中子源二期等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布局。

  将2020年公开数据和2021年拟立项项目数据加总估算,截至2021年年底,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共汇集了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89家省重点实验室。广州是大湾区内地城市中拥有国家级、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最多的城市,分别有21家和257家,与其他城市拉开较大差距;深圳次之,佛山排在第三位。

  此外,广东全省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有半数落户广州,科技部批准广东省建设的4家“一带一路”联合实验室均落户广州,后者数量居全国第二。

  强企业:

  高新技术企业两年增7000余家

  深圳国际专利申请量居首

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,是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重要环节。其中,大湾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尖端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主力军。

 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此前表示,近年来,广东A股上市企业八成以上是高新技术企业,广东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投入、发明专利授权量等7个核心指标持续保持全国第一。2021年,预计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6万家,继续位居全国第一;全省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.7万家,同比增长54%。

  羊城晚报记者梳理发现,从2019年到2021年,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从4.84万家上升至5.61万家(注:估计值,由各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披露数据相加而得),增加7000家以上。

  截至2021年年底,深圳是唯一拥有超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大湾区城市,而广州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有超1.2万家,东莞数量位居第三,预计达7387家。在这一区间内,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最快的城市仍是深圳,两年间增长了3000家左右;紧随其后的是佛山和东莞,分别增长2266家和1173家。

  另据最新统计,粤港澳大湾区内已拥有超50家“独角兽”企业、1000多个产业孵化与加速器和近15000多家投资机构。

  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,2021年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超过3800亿元、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.14%,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,发明专利有效量、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第一,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连续9年全国第一。

  PCT国际专利的申请难度更大、含金量也更高,通常被用于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创活力。从2018年到2020年,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4994件上升到27885件,科创活力提升可见一斑。

  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当之无愧的科创之城,2020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2.02万件,占大湾区内地城市总申请量的七成以上;东莞同年的申请量位居深圳之后,为3787件。

  广东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居首,与湾区企业突出的科创优势不无关系。2020年,华为凭借5464件的申请量连续第四年成为全球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大的企业;而在全球申请量前二十名的企业榜单中,OPPO、中兴通讯、平安科技等湾区企业赫然在列。

  硬实力:

  谋划全球基础科学研究高地

  六市研发经费超百亿元

  近年来,粤港澳大湾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,重视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和优化区域创新环境。

  区域协同创新成效初显。《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》显示,“深圳-香港-广州”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集群100强排名中蝉联第二名;横琴、前海两个合作区重点项目“高频”布局,政策红利持续释放。

  R&D(研究与试验发展)经费投入也保持较快增长。2020年,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共投入R&D经费为3333.83亿元,比2019年增加371.47亿元,增长12.54%,占全省R&D经费的95.8%。R&D经费投入强度(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)为3.72%,比上年提高0.31个百分点,高于全省R&D经费投入强度0.58个百分点。

  R&D经费支出超过百亿元的地市有6个,依次为深圳1510.81亿元、广州774.84亿元、东莞342.09亿元、佛山288.56亿元、惠州126.52亿元、珠海113.52亿元。R&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%的地市共有5个,较上年增加2个,依次为深圳5.46%、东莞3.54%、珠海3.26%、广州3.10%、惠州3.00%。

  《纲要》出台前,大湾区的基础研究能力薄弱、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是突出短板。2018年广东省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只有4.3%,低于全国5.5%的平均水平。为此,《纲要》提出,要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。

  对于基础研究方面存在的短板,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要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“卓粤”计划,将1/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,加快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、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,提升“从0到1”的基础研究能力。

  龚国平对此表示:“我们力争通过5-10年的努力,推动全省基础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,若干重要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,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地。”

作者:黄婷 来源: 羊城晚报

摘抄:中国青年网
官网首页|联盟介绍|国内商标|国际商标|设计服务|版权登记|高新认定

版权所有:中海知识产权 苏ICP备15009363号-2
全国免费咨询电话:0516-85959279  邮箱:ipzhonghai@163.com
公司地址:江苏省徐州鼓楼区二环北路荣盛商业广场808室

苏公网安备 32030202000284号